意大利疫情:意大利新增3497例累计21157例 中方专家将深入“重灾区”助意大利抗疫
中新网3月15日电 据欧联网援引欧联通讯社报道,当地时间3月14日,意大利紧急民防部、新冠肺炎疫情新闻中心举行例行记者会表示,截止到当地时间14日下午6时,意大利全国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患者3497例,总数已扩增至21157例;新增死亡病例175例,累计死亡1441人。
据报道,意大利紧急民防部部长、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言人安吉洛⋅博雷利(Angelo Borrelli)表示,目前全国现存病例为17750例,重症患者1518人,累计治愈病例为1966例。
博雷利表示,目前意大利正在面临着严重的大流行,政府已相继采取十分严厉的防疫措施。他呼吁各级政府和地方政府不断增强凝聚力,勇敢地去面对这一紧急事件,充分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争取早日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报道指出,意大利参议院议员、卫生部副部长皮尔保罗⋅西莱里(Pierpaolo Sileri)和意大利众议院议员、教育部副部长安娜⋅阿斯卡尼(Anna Ascani) 已分别通过社交媒体发文向社会通报,他们对新冠肺炎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反应,目前正在隔离治疗。
与此同时,由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共同组建的抗疫医疗专家组,当地时间12日晚抵达意大利罗马后,第二天一早就马不停蹄投入工作:
13日已开始和当地的相关机构展开技术交流;14日前往罗马的意大利国家传染病研究所附属医院,在医院内部,和同行进行了业务交流;随后将北上米兰、帕多瓦等疫情严重地区对一线医院进行实地考察。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医疗专家组领队、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孙硕鹏在13日举行的媒体记者会中表示,中方会无私地把中国防疫经验分享出来。同时他认为,意大利社会各界已开始重视疫情,政府也采取了“封城”等有力措施,虽然尚不了解医院的人员和物资状况,但如果措施得当,局面有望很快得到改观。
央视新闻视频
13日上午,中国专家组与意大利红十字会和医学专家座谈交流,了解意大利当前疫情形势。
13日中午,中国专家组、中国驻意大使李军华与意大利外交部长迪马约在罗马拉齐奥大区红十字会总部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意大利记者提问。
医疗专家组领队、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孙硕鹏表示就跟做了一场科普宣教一样。孙硕鹏说:“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让大家建立了信心。比起意大利,中国人口更多情况更复杂,却取得了抗击疫情的初步成果。我们九人代表的是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果,他们感兴趣或期待的是中国抗疫的成功做法。”
孙硕鹏说:“中国抗击疫情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还有就是分层治疗:把重症患者集中到治疗和监护条件好的医疗机构;轻症患者和感染者集中收治在方舱医院;密切接触人群和疑似人群居家隔离,切断感染源。我个人认为,2周时间认真执行居家隔离,抓紧时间检测,对重症危重症病人采取分层治疗,局面马上就会改观。”
孙硕鹏认为,意大利社会各界已开始重视疫情,政府也采取了“封城”等有力措施,虽然尚不了解医院的人员和物资状况,但如果措施得当,局面有望很快得到改观。
意大利外交部长迪马约强调,中国专家带来的经验对意大利抗击疫情极其宝贵。

意大利国家高等卫生研究院院长西尔维奥·布鲁萨费罗在发布会表示:这是我们和中方交流抗疫经验的重要机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获取有益的、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我们要考虑,在一个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如何去实践这些经验。在这里我要重申,对这些来到意大利的中国专家们的感谢。
中国驻意大使李军华在发布会上说,我们记得意大利政府在中国面临灾难和疫情时给予的帮助,疫情无国界,在地球村里我们命运与共,在困难和疫情面前,中意两国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14日上午,中方医疗专家队便前往罗马的意大利国家传染病研究所附属医院,在医院内部,和同行进行了业务交流。
中方医疗队步行走上楼梯,前往康复病房探望该医院收治的两名中国籍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两名中国籍新冠肺炎患者于1月底收治入院,目前核酸检测已呈阴性,处留院观察期。中方医疗队关切询问其身体状况,感谢意方医护人员对中国病患的悉心照顾。
当天,中方医疗队还向意大利传染病研究所详细介绍了最新的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之后几天,中国医疗专家组将造访意大利国家传染病研究所、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等机构,随后北上米兰、帕多瓦等疫情严重地区对一线医院进行实地考察。
意大利民事保护部门负责人、新冠病毒应急委员会专员博雷利14日说,截至当地时间当天18时,意大利新增确诊病例3497例,累计确诊升至21157例,累计死亡1441例,累计治愈1966例。此外,意大利已有多名意大利高级官员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蔓延,意大利10日起进入全国“封城”状态,并从12日起关闭全国除食品店和药店以外的所有商铺,但公共交通、物流、邮局、银行和食品生产行业将正常营业和运转,以保证对公众的基本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