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北山浮生:从七十年回望五千年,为什么我们能?

作者 :Hbu 2019-10-02 18:29:46 审稿人 : admin

  上午看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七十年前,中国建立了现代型国家,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被列强压迫的半殖民地到全球第二的强国,提出人类ming运共同体概念,在被西方文明主导了数百年的世界,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中国方案”。

  中国道路何以成功?中国方案又意味着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仅回溯七十年历史是不够的,而要回望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明史,从历史的脉络中才能看清未来的走向。

  所谓文明,就是一群人基于共同的时空想象,结成MingY共同体。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文明所要回答的三大问题。基于这三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诞生了哲学与宗教,也就标志着文明的诞生。

  其中第一点对于“我们”的认同,是基础中的基础。

  “我们”这个概念不会凭空出现,通常是因为出现了敌对的“他们”,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从而形成“我们”。

  灯塔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其政治精英反复强调,我国需要一个敌人,因为如果没有外部敌对的“他们”,“我们”之间的认同就会淡漠消失,内部就会分裂。

  抗日战争爆发后,也正是因为外部出现了日本这个强大的敌人,相互敌对的国内各个势力才放下纷争,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形成“我们”。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纷争,都来自于如何界定“我们”和“他们”。部落战争,是“我们”的部落与“他们”的部落之间的战争;封建战争,是“我们”的领主与“他们”的领主之间的战争,民族战争,是“我们”的民族和“他们”的民族之间的战争;宗教战争,则是“我们”的神与“他们”的神之间的战争。

  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年风雨,其间经历过多次衰落、分裂甚至被外族征服,也曾出现以民族主义划分敌我的时期(例如明朝)。但总体而言,中华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的显著差别,是以抽象的文化认同来划分“我们”和“他们”,并且不断地把“他们”变成“我们”,也就是开国领袖所说的“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这样就不会出现不死不休或者赶尽杀绝才能解决纷争的死局。

  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从黄河中下游一隅开始,不断扩大范围,最终形成全球独一无二的“广土巨族”,中国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版图,而且文明还辐射到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

  这种以文化认同为先的思维方式,不仅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根植于中国人灵魂当中。与太平洋对岸的灯塔国表面上宣称文化多元,但是刻在骨子里的种族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在人类历史上,除了中国之外,曾经统一欧洲的古罗马,统一中东的古波斯,都曾经进行过以文化认同来构建“我们”的尝试,但是最终都归于失败。标榜为“新罗马”的灯塔国也在进行同样的尝试,但是刻在人们思想深处的种族主义却无法祛除,各种深层矛盾只是暂时压制而已。可以预言,一旦灯塔国继续衰落,将像当年古罗马一样归于解体。

  那么我们要问,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从何而来?

  中华文明之所以与众不同,归根溯源来自于黄河的特殊性。

  与中华文明并列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北纬四十度附近的大河流域的入海三角洲。中华文明虽然也是起源于北纬40度附近的大河流域(黄河),但是其中心区域却在黄河的中游,而不是入海三角洲。

  更准确地说,中华文明同时起源于黄河的中游冲积平原(河洛平原和渭河平原)和下游的入海三角洲(华北平原),是两个次级文明形成的混合文明。这两个文明中心不仅接近,而且基本处于同一纬度,因此彼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比较接近。

  点击查看源网页

  黄河

又比其他文明的母亲河脾气更大,经常出现洪水泛滥的

情况,需要中下游的人们携起手来共抗自然灾害。

  有自然力量作为“他们”,而且人们彼此之间共性大于差异性,因此这两个文明发源地的人们就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最终大家都成为“我们”。这些携手共抗自然的历史,写入中华民族的早期神话中,成为共同的原始记忆。

  用通俗的比喻,文明的特性就如同人的性格,主要由其童年经历决定。其他文明都是“独生子”,习惯于唯我独尊,而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要跟兄弟相处,更懂得包容他人。

  根据演化理论,早期差异会随着演化过程不断强化,而且与其后衍生的其他特征相互影响,相互加强,成为中华文明的根本特征。因此,比起其他古文明的一元特性,中华文明表现得更为兼容并蓄。兼容并蓄的特征体现在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汉字这种类似图形化的表意文字,就是为了适应早期跨文明交流状况而形成的;中华文明的图腾“龙”,就是将不同原始民族的早期图腾杂糅而形成。

  随着文明范围的扩大,中华文明从黄河流域扩展到与其平行的长江流域,仍然是通过兼容并蓄的方式,从二元一体扩展为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特征使得中华文明发展得更加顺利,通过吸收周边文明的优秀特性,又使得中华文明变得更加强大,反过来又加强了兼容并蓄的特征。

  这种独特的诞生过程,使得中华文明形成独特的“天下”观,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国,自然就是文明的中心,而受到中华文明辐射的“蛮夷”,则逐渐接受文明教化,最终融入我们。用今天的视角看,古人对外族的做法当然具有歧视的色彩,但是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化将其融入中国,这与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后大肆屠杀奴役当地原住民,那简直就是天上地下了。

  今天的中国,同样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并没有如同某些群体希望的“全盘西化”,而是走上了中国tese的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全盘私有化,也不是仍然保持完全gong有化,而是混合所有制。在新兴行业主要采用私有制,既具有自由经济探索新兴领域的旺盛活力,在成熟行业则逐渐过渡到gong有制,避免了私人自然垄断的种种弊病,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特定地区,则采用“一G两制”,这既是新中国的创新,也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羁縻州、都护府的继承和发展。

  可以预言,在“人类MY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天下”观与“一国两制”将继续得到继承和发展。今天的中国人的视野早已超越了受到技术限制的古人,整个地球都是“天下”,那些积极融入自由贸易圈的国家和地区,将先一步得到发展和同化,甚至成为新的“一G两制”试点地区。

  上述预言基于如下前提假设:未来的中国并不会限于今天版图,而是会继续扩张,但这主要不是政治或军事上的扩张,而是经济的扩张。

  人类历史发展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我们”的范围越来越大,从最初的氏族、部落、城邦到国家;二是经济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方圆几十里、几百里逐步扩展到全世界。历史演化的进程,可以简单约化为更加高效强大的贸易网络取代原有贸易网络的过程。

  历次重大技术革命之后,贸易网络的演化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突破技术革命的地区建立一个先进的贸易网络A,垄断了高端市场;然后技术从中心扩散到边缘,在边缘地区建立一个新的贸易网络B,贸易网络B依靠规模和效率优势对贸易网络A实现低端颠覆,最终取代A。

  这个贸易网络可以是国家,也可以跨国家的贸易联盟。但是任何贸易联盟都不如一个国家更为稳定,为了保证长久稳定的自由贸易,长期相互自由贸易的主体,最终会产生融合为一个国家的强大动力。这是古代中国从小长大的经济密码,也是近代德意志统一为德国的秘密,也是当今欧盟谋求统一的底层动力。

  中华文明的诞生,就是低端颠覆的过程。无论是尧舜禹伐三苗,还是周取代商或者秦灭六国,都是经济更为落后的边缘地区对发达地区的颠覆过程。颠覆的法宝无非两个:一是更具有组织纪律性,更能够发挥整体力量;二是贸易网络内部更为平等,贸易规模更大,经济效率更高。

  第一点很好理解,第二点很多人却不太明白。

  贫富差距大,除了造成社会不稳定之外,更严重的后果是使得大部分人消费能力下降,导致经济循环陷入崩溃。无论任何时代,人的消费曲线都呈现如下规律:在基本生存线之上,消费会随着收入增长同步增长,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后消费增长幅度会下降,最终趋于停滞,更多的收入无法被消费而是转化为投资。因此,该社会的经济繁荣程度,将远不如同等发展水平,同等人口但是收入分配更加平等的情况。

  在一次又一次的低端颠覆中,中华先民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又形成了

平等优于自由的理念,换句话说,也就是形成了朴素的she会主义思想。所谓中国tese的she会主义道路,其源头其实是中华文明古老传统与MARX主义的结合。MARX的思想在崇尚自由的西方堪称异端,他所生活时代,德意志受到启蒙思潮的重大影响,而启蒙思想家们又受东方哲学影响很深。she会主义在二十世纪传遍全世界,最终在当代中国生根发芽,长出丰盛的果实,因为这基本就是出口转内销的结果,只有中国才具有最深厚的she会主义土壤。

  近代世界的大国兴衰,有一个基本的规律:能够取代原有霸主的新兴国家,人口基本是原霸主的三倍左右,只有这样后发国家的规模优势才能压倒原霸主的先发优势。英国取代荷兰,美国取代英国,以及中国取代美国都遵从这个规律。中国人口是十四亿,能够通过规模优势压倒中国需要四十亿人口,已经超过人类总数的半数,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制造能力,不要自废武功,这种情形不可能在中国之外实现。

  为什么制造能力如此重要?这其实是中国长期保持大一统的终极秘密。

  中国能长期保持大一统,同样做出大一统努力的古罗马以及古波斯却烟消云散,文化力量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决定性的因素却是经济,具体来说则是生产。

  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英伦三岛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即使今天仍然保有分裂的种子,能让英伦三岛在近代统一的真正要素是工业化。工业化需要原料,需要复杂分工,需要建设基础设施,通过团结有序地组织到一起共同创造财富,这种向心力使得相互斗了几百年的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爱尔兰人成为一个整体。

  如今英国又有分裂的倾向,根源也是在于去工业化。

  去工业化后,产业链条大大缩短,地区间的密切合作变得没有必要,发达地区基于自身禀赋就可以活得很滋润,反而抱怨经济落后地区拖累自己,分家的情绪不断蔓延,再加上英国文化崇尚自由,原本就没有大一统的基因,继续分裂成为大概率事件。

  点击查看源网页

  古代中国虽然没有严格意义的工业,但是中国许多传统手工业例如丝绸、陶瓷都需要大规模的跨地区复杂分工。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具有全世界最为发达的道路与运河系统,使得大范围的国内贸易成为可能。这些条件又使得中国长期在“一带一路”贸易中成为商品输出国。发达的经济,又使得中国成为周边民族羡慕的对象,以成为中国人为荣。

  因此,欧亚大陆的生产中心地位,极大增强了中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中国长期保持大一统。

  中国恐怖的生产能力,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使得与其进行贸易竞争的其他经济体纷纷落败。正如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靠近木星的希洛极限将被撕扯成碎片一样,这些经济体也被中国的引力撕扯成为碎片。

  如今的中国,具有全球最为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一市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国内以及对外经济循环如同一个“黑洞”,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以如今的信息交互能力,物流能力以及生产能力,绝大多数工业品都可以实现一地制造供应全球。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国竞争的其他经济体的未来你懂的,最终会加入中国经济生态系统,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

◐◐◐◐●☛█▼▲东方金报网███████东方金报http://www.cAAO.net▼▲▼▲▼▲▼▲▼●●●●●●●▼▲▼▲▼▲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