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戎评:只因为这个数字,印度媒体炸了!

作者 :ヤ洃冭誏 2019-12-04 19:45:37 审稿人 : admin

  话说印度经济增速放缓已经不是新闻了,国际国内都给出了印度经济增速将会继续下滑的预测。但是,当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最新的数据之后,印度国内还是炸开了锅。

  根据官方统计,印度2019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从上个季度的5%降至4.5%,已连续7个季度下滑,为6年多来最低水平。

  要知道,自从印度政府修改了国内的GDP统计方法之后,我们国内的网民都笑称这是“掺了牛粪”的GDP,以此来讥讽印度官方如此明目张胆地给GDP注水。

  现在来看印度官方给出的4.5%GDP增速,实际情况可能更糟糕,有可能只有3%左右。

  这对于现在的印度来说,无异于经济危机的前奏。

  因为这次的经济失速既不同于以往的恶性通货膨胀又没有发生国际收支失衡,而是更类似于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市场萎靡导致的生产锐减,造成整体经济的疲软。

  有分析说这次印度经济失速的核心原因是双重资产负债表问题——即民营企业在2004年至2011年的投资热潮中积累的债务,变成了主要是公共部门银行的不良资产。

  而且,因为莫迪总理推行的激进经济改革措施,让废钞行动和毫无准备地推出全国统一商品和服务税给农民、小生产商和中小企业带来了伤害。

  此举等于大规模杀灭了制造财富的“造血干细胞”,印度经济自然开始患上“贫血症”。

  我们知道美国和西欧、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都有各自的经济发展困境,但是这些国家都已经是发展成熟的经济体系了。而印度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旦无法遏制不断降低的GDP增速,那么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经济危机和令人感到绝望的“经济拉美化”。

  一旦印度陷入此等泥潭当中,就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走出来重振雄风,而且以印度庞大的体量,世界上谁也没有这个能力去拯救印度经济。

  有鉴于此,印度政府就在经济数据发布的隔天推出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刺激方案:印度财政部长尼尔玛拉西塔拉曼在孟买举行的一场商业峰会上宣布,印度即将开启基础设施建设的五年规划,未来五年印度将投入超过100万亿卢比(约合1.39万亿美元)用于开展多项大型基建项目,初步确认的10个首期项目将于12月15日之前对外公布。

  我滴个乖乖,如若此项计划真的顺利实施,将会是世界经济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之一,甚至超过了中国政府当年推出的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

  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刺激经济、挽救失业率以及优化投资营商环境的一大王牌,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都曾经或正在实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以中国为例,咱们伟大的祖国号称“基建狂魔”,其基础设施建设成就足以傲世全球。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铁路、公路里程分别达到12.7万公里和478万公里,是1978年的2.5倍和5.4倍;其中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2.5万公里、13.65万公里,均创造了从无到有、再到里程世界第一的壮举。

  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76万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366个,分别是改革开放之初的38倍和18倍。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7万公里,等级航道占比从1978年的42%提高到52%。民航机场达到229个,是1978年的2.8倍。邮政行业拥有各类营业网点27.8万处,乡乡设所、村村通邮总体实现。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运输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社会完成客运量184.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28万亿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7.3倍和18.8倍;完成货运量472亿吨、货物周转量19.26万亿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4.8倍和19.4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

  我国仅仅在这5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规模就超过了1万亿美元;截至到2019年,我国整体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

  这还不包括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太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新兴战略产业的投资计划。

  总之,中国花大力气提高本国的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综合竞争力。

  这一点,印度也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遇到经济失速,印度政府借此推出雄心勃勃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并不令人意外。

  如果印度的基础设施水平真的就此上了一个台阶,肯定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正面的促进作用。

  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计划能顺利实施吗?

  计划能否顺利实施,最基础的几大要素,印度政府可能都不具备,即恰当的时机、物质基础以及配套服务和管理体系改革的跟进。

  我们逐一来分析一下。

  1.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最合适的时期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像搭积木一样,需要社会各单位、组织结构互相配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一个前现代化社会即便配上宇宙最先进的科技也不会立刻摇身一变成为宇宙第一强国。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把目前最新的Windows10操作系统装在10年以前甚至20年以前的计算机上,很可能就系统崩溃了;让一位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素人去驾驶F-22隐形战斗机,恐怕连起飞都很困难。

  印度社会就是一个前现代化的社会,却直接承接了最没有效率的西方民主制度,这导致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总是磕磕绊绊。

  中印两国几乎同时建国,两国的底子也都差不多,甚至印度一开始还优于中国。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后,表现可谓天壤之别。

  中国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因为新中国在建国的时候就完成了从一个前现代化的社会像现代社会的进化。

  印度从根本上就缺乏这一步,所以中国的大规模基建是经济的助推剂,有锦上添花的效果,而印度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在基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进一步拖累经济的发展。

  其实,我们从印度政府最近经济政策的摇摆就可以看出端倪。

  本来,印度政府推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风口: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按照原计划,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一旦成型将把这16个国家打通成一个统一市场,在这个市场内,16个参与国人员、货物、资本可以自由的流通,从而提振所有参与国的经济。

  彼时,印度顺势加强自己的基础设施水平,肯定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资印度,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带动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发展。

  可是,印度最后时刻还是退出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这并非印度政府看不出加入自贸区的好处,而是有自己的苦衷难以立刻接受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这个苦衷就是印度工业制造能力不行,没有啥出口创汇的优势产业,相反为了满足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反而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能源、工业制成品甚至是农产品。

  这造成了印度出口少、进口多,国际收支长期亏损的局面。

  印度政府害怕一旦打开国内市场,中日韩的工业品、澳

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产品将会泛滥成灾,东南亚国家也会趁势扩大与印度制造的竞争优势,抢走更多的就业机会。

  那印度经济将会内外交困,国内脆弱的工商业将会被打垮,巨大的贸易逆差会迅速恶化印度政府的财政状况,最后爆发总危机。

  唯一能促使印度转变不利局面的就是工业化,可印度工业化的条件并不成熟,况且即便现在开始工业化也不可能立刻取代中日韩工业大国、强国的地位。

  所以,工业底子薄弱的印度依旧筑起关税高墙,拒绝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拒绝了这一战略机遇发展期,印度政府推出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也就失去了最好的对接平台,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印度正陷入一个死亡循环:因为前现代化社会与现行的政治制度不匹配,导致工业化能力不行;因为工业化能力不行又拒绝了更多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机遇;因为失去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又导致任何的投资计划大打折扣;因为投资计划大打折扣又进一步限制了工业化和现代化。

  印度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国内的政治框架、社会发展水平注定会让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不如预期,甚至因为一贯低效扯皮的尿性,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不是所有的国家在任何时期展开一个宏大的建设工程,就可以得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意想不到的因素多了去了。

  2.印度政府可能拿不出这么多钱来进行基建投资

  按照印度财政部此前的预算,2019至2020

财年印度的财政赤字将为7.04万亿卢比,如果仅仅考虑企业税削减所需的1.45万亿卢比,假设政府收入和支出的所有组成部分保持不变,财政赤字将被推高至8.48万亿卢比,据了解,8.48万亿卢比的财政赤字相当于印度GDP的3.97%。

  巨大的财政压力决定了印度政府通过发债等市场融资手段进行基建投资的空间非常有限。大规模的基建投资需要连贯性,如若后期资金不到位,只会留下财务黑洞和烂尾、豆腐渣工程。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印度政府财政上遇到的困难,如果国内的造血能力不够强,相反还要因为每年的巨额进口而大量失血,那么印度有没有能力彻底执行完这一宏伟计划,我们是要打个问号的。

  3.配套服务与现代管理体系的缺失

  印度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发展中大国,就是因为其庞大而又年轻的人口。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人们普遍认为人口红利可以复制到印度身上,从而在21世纪的下半叶一举超过中国,成为新兴超级大国。

  但是,事物发展的逻辑不是这么简单的。

  印度要想成为成为现代化国家甚至可以引领全球,除了在硬件设施上下功夫以外,还要在软件能力上下功夫。

  其实,数量并不代表力量。

  力量来自于组织系统焕发的凝聚力。不管国与国的竞争,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拼的永远是力量。

  所谓的现代化就是提高国家和社会的动员能力与组织效率。

  革命先驱孙中山对当时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有过精辟的评价:四万万国人,一盘散沙!

  没有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要想聚沙成塔,形成凝聚力,就需要把旧社会改造成新社会,把一个古老的封建帝国改变为现代化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人民领袖毛主席带领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打破一切束缚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封建残余和制度桎梏,然后再从零开始建设新中国。

  但就从中国政府对在灾害时候展现出的强悍动员能力就可以看出新中国的超强凝聚力。有了这个,我们不论是抵御外辱还是发展经济,亦或者抢险救灾、灾后重建都表现出来强大的竞争力。

  这一切的背后就是新中国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并调动一切资源为祖国的现代化服务。

  印度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一点。

  所以,一个仍然处于前现代化社会的印度不要说赶超中国了,就是能维持住目前的发展势头都困难重重。

  印度要是迈不过这道坎,就只能永远在发展中国家里面打转转,那个印度版的“有声有色的大国梦”也就是个梦罢了。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