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被7000000外国人盯上的这个中国姑娘,为啥突然被骂了?

作者 :龙之灬魅 2019-12-10 21:00:16 审稿人 : admin

作者:蒋校长
来源公众号:蒋校长
已获转载授权

01 谁是李子柒?

李子柒就是这位小姐姐,是个美食视频博主,叱咤Youtube网红界,又在国内舆论掀起了轩然大波。

与一般的美食博主不同,李子柒的视频与《舌尖上的中国》有几分相像。一道佳肴美馔,往往要探寻自然之馈赠,回溯农耕之本源。

譬如做一份苏式月饼,没有后厨的鼎沸与前堂的喧嚷,没有标准化教学,只见李子柒一人,襟带承芳,衣袖轻飏,纤手压枝,青葱匝腕,瓣瓣桂花,撷入篮中,清风拂叶,幽馨馥郁,隔着屏幕,仿佛都能感受到香气氤氲。

中国传统的衣食住行,悠然写意的审美意趣,桃花源般的生活方式,被李子柒浓缩进视频中,即便是体验过相应美食的中国人都会被深深吸引,更不肖说身心皆为感染的外国网友了。

李子柒视频中往往不发一语,不配翻译,但粉丝数量高达735万,无数外国粉丝留言,感怀自己仿佛寻得了灵魂的栖息之地。可以说其影响力已经冲破了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直击普遍人性的最深处。

而李子柒在Youtube上高达735万的粉丝量更是比肩欧美主流媒体的频道。不要小瞧这个数字,CNN在Youtube上的粉丝也才792万,这还是用14万条视频洗刷出来的。

而李子柒只发了104条视频,粉丝量就高高飘过700万。

两者的粉丝粘性更不可同日而语,李子柒几乎每一条视频播放量都超过500万,相形之下,哪怕是CNN的热点报道都望尘莫及。

其他国际媒体,如英国BBC,558万粉。福克斯新闻,382万。NBC,161万。

也就是说,李子柒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在youtube上叫阵西方主流媒体,而且与那些主要靠中文圈支撑的网红不同,李子柒的粉丝中,国籍分布得十分平均,这还是在连英文翻译都没有的情况下实现的。

不得不说,小姐姐这波文化输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长期以来,在西方的国际舆论霸权面前,中国声音一向都是逆境中艰难突围。李子柒的惊鸿一瞥瞬间振奋中国网民的文化自信。这本来是个好事,但令网民吵得沸反盈天,原因就是有人质疑这不是文化输出,农耕田园什么的,好像就是体现中国“落后”的一面。

也许是因为我国的人均文化水平还亟待提升,这种“清奇”的脑回路不仅让人要问,你们是不是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什么误解?既然要讲文化输出,那就得先把“什么是文化”搞清楚。

02 “灵魂的耕耘”

随着近几年“文化自信”提法的深入人心,“文化”早已成为舆论中的高频词汇。但“文化”究竟指代什么?好像鲜有人能说清。

▲ 一如李子柒的“田园牧歌”,承载着中国传统审美的古典文化一直都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主力军”。

比如舞蹈《丽人行》,就火遍国内外互联网。

实际上,现代汉语中的“文化”一词是个舶来品,是对“culture”一词的翻译。

虽然古汉语中很早就出现了“文化”二字,但意思全然不同。

在当今语境下,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多是中西间杂,有时是基于西洋概念,有时是基于传统概念,不同语境意思根本不同,围绕“文化”发生争执,多是因为概念不统一带来的逻辑混乱。

▲ 与很多网友的担心恰恰相反,许多外国网友并没有因为这些文化作品内容上的“古旧”而感觉中国“落后”

反而对独特的中国美学赞不绝口,纷纷感叹中国之美的优雅与华贵。

在古汉语中,“文”与“化”本是两个词。

“文”指色彩交错的图案,即纹理、花纹。从中才引申出“装饰、修养”的意思。《周易·系辞下》有云:“物相杂,故曰文”。这其实是古人用花纹装饰形象地比喻修养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一如孔子以“绘事后素”喻“仁先礼后”一样。

▲ 除了李子柒,youtube还有其他以“国风”内容为主题的播主,比如展示传统妆容,同样令外国人叹为观止。

“化”本义为变化、生成、造化。“文”与“化”的组合,同样始见于《周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即“人文化成”的缩略,简单说就是“人文教化”的意思。

“人文教化”是个层层递进的概念,“人”是前提,即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专属概念,有人才能有文化。“文”可以理解为基础和工具,比如语言和文字,而“教化”是这个概念的重心,它指人类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

可见,“文化”其实是让人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方法去生产、传承、传播、认同人类群体的共同规范。

▲ 展现中国历史的历史剧同样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大主力,《甄嬛传》还在日本掀起了追求中国文化的“华流”,

历史上的中华文明长期都是外邦仰慕的先进潮流,把这些展现给外国人是对文明的自信。

人就像一张白纸,“文化”则是给这张白纸描绘各种花纹图案,为的是让这张纸变得美观,也就是让一个人变得正直和善良。

这是传统语境下“文化”的概念。我们日常中这一概念最广泛的应用就是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这种“文化”不完全等于“知识”,而是指一个人是否有修养和比较好的道德情操,在精神思想和行为活动上是否能承载良好的品格和操守。

▲ “人文教化”于人最大的作用是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使其在有限的生涯中获得充实而细腻的生命体验。

许多国人生活富裕之后开始复兴传统文化,与其说是“复古”,倒不如说体现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理想。

中华民族自古便向善爱美,崇德尚文,所以我们才会在衣食无忧之后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只以人为考量,并不区分族群和国家,更像一种普世观念,类似于英语中的education,只能区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不区分“文化”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显然带有明确国别和民族界限的“文化输出”观念中,并非指“文化”的这一含义。

“文化输出”中的“文化”更偏向于西洋概念,也就是对英文Culture的翻译,可以指一个特定族群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由此才有中国文化、西洋文化等划分,文化之间的相互引进和输出才能成立。

▲ 无聊无知的人不免做事糊涂、言辞荒唐,总是用自己狭隘而傲慢的眼光打量别人。

这不是源于“先进”的“文化自信”,这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可见无论个人还是民族,都不能没有“人文教化”。

英文culture一词源自古罗马拉丁语词汇cultura,这个词的本义指种植或农耕,作为现代概念“文化”的引申义取自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比喻“cultura animi”(灵魂的耕耘),西塞罗用农耕种植来比喻通过哲学来教化一个人的灵魂,这与古汉语中“人文化成”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看李子柒的视频,其中的农耕和田园生活,作为“文化”来理解,非但与“落后”毫无关联,还从西洋古典的角度直击“文化”的原初含义。

▲ 一提到中国农村就联想起“落后”,这是病,难道农村就不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吗?田间劳作就不能如诗如画吗?

这不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想吗?

正是这种农耕田园生活点画出中式生活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耕耘烹饪到陶冶灵魂,形神之间,与西塞罗“灵魂的耕耘”严丝合缝。

而其给人的极佳中国美学体验,又暗合“人文教化”的过程,无意间成就了“中西合璧”的经典案例,也就无怪乎没有翻译也能俘获一大批外国粉丝。

如果丝毫感觉不到这一点,只记住了形式上的“落后”,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文化水平了。

而且,李子柒也并非完全写实中国农村,这种带有拟构色彩的视频,与其说是陈述有关中国社会的“事实”,倒不如说是对某种中式理想生活的具象化。

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然桃花源完全出自陶渊明虚构,但因其形象描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理想社会的想象,故而经久不衰。

▲ 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的城市人为何要寻求“田园牧歌”?

因为我们的文明发轫于黄土,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始于田间劳作,种植技能已经融入了民族的血液,那里是中国人的精神故乡。也许城市居民再也无法回到那里,但是依然可以在“田园牧歌”的想象中寻找灵魂的栖息之所,李子柒无非是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了而已。

李子柒的“田园牧歌”,放到当前中国高速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则凝缩了当代中国人追古抚今的时代理想,一面是希望社会发展能让生活更加精致和丰富,一面又希望通过传统审美和生活方式的复兴,避免在现代化过程中自我迷失。

一如19世纪欧洲在工业化进程中兴起的自然主义艺术,并没有人去操心“巴比松”派的油画是否如实反映了社会现实,或是德沃夏克究竟在哪个村里写出了《第八交响曲》。

对社会现实的复写应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文化创造则着眼于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索,后者叙事的内容和方式不一定需要完全“真实”。这反而提醒人们,“文化输出”不是简单罗列发展建设成果,而是能够给世界提供具有解释性的社会价值体系,能够给世界与人的存在意义与形式提供一个中式生活理念,这一点,李子柒做到了。

▲ 把这种古朴的生活方式告诉给外国人有什么用呢?是为了告诉他们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千年的农耕文明教会我们要靠着勤劳的双手丰衣足食,这样的生活富足而踏实、向善而美好。相形之下,靠着掠夺他人财富而强大的个人和国家,既龌龊又丑恶。中国人朴素的理想恰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由此来看,李子柒成功的“文化输出”,其实正是源于她讲述故事的方式和内容,既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日常形式,传统人文气息浓郁,又通过人类都能理解和产生联想的内容(农耕),克服了不同族群间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找到了能为人类全体共享的“普世价值”,所以才能俘获众多海内外拥趸。

至于“落后”与否,首先要想清楚,现代工业文明还远没有能覆盖人类社会全体,“先进”的工业技术还没有成为人类的“普遍性经验”,所以才有“先进”和“落后”的认知观感。

“先进”的现代工业技术成就能激起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但很难沁入一个人的灵魂。能荡涤灵魂的东西,如文学、艺术、哲学,往往是“永恒的经典”,并不会因时间而“落后”。

▲ 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谁,自己从哪来,我们可能已经不再耕耘曾经的土地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耕耘自己的灵魂,那将决定着我们的民族将往何处去。

想必未来中国的文化输出,需要更多充盈人文气息的文化艺术,以细腻表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让外国人看到,中国人作为一个族群,是如何耕耘自己的灵魂的。

03 “中国人的精神”

毫无疑问,李子柒的视频就是成功的“文化输出”。而我们还要关心的问题,就是这种“文化输出”是否能够复制和推广?

过去,我们面对西方世界的强势文化输出,往往会把国内文化输出的不给力归咎于政府、媒体或者某个产业。李子柒的出现就说明,这种思维有失偏颇,文化的发展不同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像技术开发或者工程建设那样能统一规划,文化需要灵魂的自由创作。

▲ 文化输出不等于依靠话语霸权搞舆论洗脑,文化输出贴近生活而温情脉脉,让人自然产生倾慕和向往。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而徕之。只有航母,不修文德,早晚有人喊出“天下苦美久矣”。

无论是传统概念,还是西洋概念,都没有把文化只视作某个组织或某一类人的事务。它要么关乎人类整体,要么关乎某个族群的全体成员。

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关乎每一个中国人,“人均”有文化,国家和民族才能“有文化”,与其说文化是国家事业,倒不如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事业。

以此类推,民族智识水平、文化自信同然。

虽然管仲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文化并不能直接从钱上长出来,而是说财富的积累可以让更多的人从贫困和饥饿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去思考生存之外的问题,去创造对生存“无用”的东西,由此文化才能创生和发展。

▲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努力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正如“人文教化”的概念,有了钱,还要对人施以教化。如何教化?“文”就是方法,简单说,就是少刷抖音多看书,从先人的文字中体悟民族的精神,从先人的艺术中感受民族的审美,从先人的哲学中回顾先贤走过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宏大的东西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发生直接联系,像李子柒那样,将民族的记忆和精神融入对生活的热爱。

如是,你会发现内心变得丰富多彩,生活成为灵魂栖息的宁静之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融进血液,融进生活的每一个可爱之处。你会发现原来做一个中国人,可以从内心深处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让你无比自信地搏击世界的风浪。

▲ 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中国崛起,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做到?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的巨大力量承托着中国人奋力向前,连外国学者都感到震惊和好奇。

这便是文化迸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尽管在和平岁月,文化显得“无用”而“冗余”,但在家国倾覆的危机时刻,让人摆脱迷茫、获得勇气的东西,恰好是“无用”的文化。

近代中华文明的衰落严重挫伤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但正是在那个民族与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辜鸿铭写下了《中国人的精神》,告诉世界中国人并非西方人眼中的“野蛮民族”,而是性情温良友爱,富于礼貌和智慧,“真正的中国式人性有一种从容、冷静、练达之气,就像你偶然找到一块锻造精良的金属。

▲ 国家积贫积弱,国内外众人质疑中国文化“落后”,此时还能坚定地相信中国文化的力量,并将其中优秀之处昭告世界,这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那个时代没有强大的祖国让辜鸿铭去自豪“厉害了,我的国”,更没有像样的国家实力去佐证辜鸿铭的观点。但他凭着自己的学识和自信,令无数外国人印象深刻,在一个国家衰落的时代完成了一次不可能的“文化输出”。

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它源自辜鸿铭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源自自我从民族文化中获取的强大力量。

同样,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在纳粹上台之后流亡海外,面对祖国沉沦,他却语出惊人:“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德国,我带着德国的文化”。作为一个作家,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和事业,只要他还在说话、写作、思考,民族文化就会不断生长和扩散。

▲ 你为国家而自豪不难,难的是国家因你而伟大。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带着中国的文化,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就是你永不服输的强烈自尊。

我们今天追寻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自信”不正是这样的吗?为何李子柒颠覆了我们的“常识”?因为她认真地让自己活成了中国人应有的样子,她用心种出的每一粒粮食、酿出的每一勺酱油、做出的每一道菜肴、缝制的每一个物件,都是我们对自己精神和生活的亏欠。

因为这种亏欠,所以语言文字在我们这里流于肤浅,民族审美在我们这里流于声色犬马,美味佳肴也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调料堆叠,如此创造的“文化”,只是KPI上的一个数字,它不可能迸发出征服人心的力量。我们总是担心外国友人听不懂,可是我们很少去思考外国友人真的想去聆听吗?

▲ 文化很抽象,但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衣食起居之中,努力过好我们的生活,就是在为民族文化添砖加瓦。

要复制李子柒的“成功经验”并非难事,那就是扔掉KPI和流量的投机取巧,抛弃反智和民粹带来的虚假“民族情感”,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去体验人类创造的历史和文明,去弥补我们对个人生活和精神的亏欠,努力活成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样子,让丰盈的灵魂自由写意。

与层层叠叠的社会结构不同,文化可以跨越一切障碍直达人心。正因如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与民族文化直接关联,也都对民族文化负有义务,比如中国语言文字之美体现在我们的书写和言辞之中,中国文化之精神体现在我们的学识和思想之中,中国礼仪之典雅体现在我们的待人接物之中,中国美食之精妙体现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之中。

▲ 从儿时的咿呀学语,到第一次用筷子艰难的夹起食物,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传承

写好每一个汉字,讲好每一句汉语,做好每一道菜,认真地学习和思辨,按照我们的心意尽兴地玩乐,对他人负有道义和责任。

这样生活,久而久之,我们都会成为李子柒,中国文化都会在我们身上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力量都会感召旁人,无论他们是否了解中国。

如是,我们都会变得自信,这一自信并非源于空洞的语言、宏大的工程和以国家为单位计量的发展成就,而是源于我们与民族文化的直接关联,它教化着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堂堂正正地做人,成为人类族群中最优秀的一份子,应当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道德和公义负有责任,为此,我们应该自信和骄傲。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