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意想不到的历史细节——日文汉字翻译的影响:从流感、国家社会主义到共产党!

作者 :南城北苑有条狗 2020-02-15 12:15:19 审稿人 : admin

作者:Chairman Rabbit
来源:tuzhuxi(ID:chairmanrabbit)

应该是在2005年,我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听一位日本访问学者——东京大学研究现代东亚政治的高原明生教授的讲演。他讨论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日两国因为“同文”(都使用汉字),结果意想不到导致许多误会。原意在于中国人看到日本人使用汉字,就会按照自己对汉字的认识去理解日语里的意思。但实际上两国对汉字的使用有自己的理解和习惯,不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理解不一致就会造成误会。他举了若干例子,我不全记得。其中一个是“亲近感”。他说,日本每年都会民意调查“对中国人的亲近感”,通常得出结果是有亲近感的人占比很低。这种消息传到中国,反而成为助长反日、疑日的情绪。他认为,“亲近感”三个汉字在日语里表达的亲近程度是高于中文的,门槛更高,得是非常亲近和认可,才会称自己有亲近感。这是一个对汉字使用不一致导致的误会。

因为距离太近,简单粗暴地假设对方和自己一样,反而会造成误会。这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有趣悖论。

类似的现象其实有很多。众所周知,日本先于中国学习西方。而近代中国又是借道日本学习西方的,由日本引入西方各种科学、医学、政治学及现代概念。

日本人在学习引入西方概念时,极大量的使用汉字,组成了各种汉字词翻译西方概念。今天从民主、科学到社会主义等根源西方的概念,都是日本的舶来品。

而在一些情景下,由于日本当年对汉字的使用与当代的中国有一些不同,因此也会造成一些概念上的误解和偏差,迄今影响人们的生活。本文打算从流感开始,举一些有趣的例子。

一、“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笔者晚上看了一个2013年的韩国电影《감기》。英文名《the Flu》。这个电影是一部灾难片,讲述一种传染性及致死率非常强的新型流感在韩国一个城市快速传播。我出于好奇,查了一下韩国人是怎么翻译“流行性感冒”,结果发现:“감기”一词即“感气”(gamgi),감기在韩语里就是“普通感冒”的意思。而英文片名是the Flu,即influenza,片中描述的病毒传染性极强,致死率近乎100%,是一种强劲的烈性influenza,与“感冒”相差不能更远。

看来有可能韩国与中国一样,也存在对influenza“错译”的问题,把flu当成了一种流行的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一个严重低估influenza病毒危害性的汉字翻译。它是人们认为这种病毒就是传染性更强、传播性更广的感冒(common cold),也有可能是程度更深的感冒,但无从认识这是一种与普通感冒性质完全不同的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在1918年,它造成了全球3~5%人口的死亡,死亡数可能超过一战和二战死亡人口的总和。每年,仅在美国,流感就造成3~4万人死亡。在汉字里将influenza翻译成“流感”,使得人们根据字面理解即低估这种传染性疫病的严重性,并且进而降低对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的认识。

“流行性感冒”可能广泛影响人们认知及行为的汉字表述。

我于是又查了一下韩语的influenza,发现韩语里,influenza的正式说法是“인플루엔자”,应为influenza的音译,俗称则是“유행성감기”(流行性感气),相当于中文的流行性感冒。这说明韩国作为汉字文化圈,和中文有一样的问题,但比中国好的是,由于有influenza音译的存在,韩语还是能从概念上区分influenza和“流感”。

直接告诉我,问题出在日本。于是又去查找日文表述。

结果发现,在日文里,influenza的正式名称是“インフルエンザ”,infuruenza——由influenza音译过来的片假名。但日本也有俗称,“流行性感冒”(りゅうこうせいかんぼう),简称“流感”(りゅうかん)。

那么在日文中,普通感冒(common cold)对应的词汇又是什么?正式名称为“风邪”,源自中医用语,追溯到《黄帝内经》(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之一),被日本将common cold称为感冒、普通感冒等。对症药为“感冒药”。

但在现代日语里,由于有インフルエンザ这个词,从概念上还是能和一般的风邪/感冒有所分的。

看来问题有可能出在日本。进一步查,在日文wikipedia里有一段语源考:

“日本では平安時代に近畿地方でインフルエンザらしき病気が流行したと記述が残っており、江戸時代には幾度か全国的に流行し、「お七かぜ」「谷風」「琉球風」「お駒風」など当時の世相を反映した名称で呼ばれた。古くから風邪、風疫とされるとおり、悪い風が吹いて人々を病気にするという認識があった。幕末にはインフルエンザの名称が蘭学者より持ち込まれ、流行性感冒(流感とも略す)と 訳された。……。”

当时influenza在日本有流行。上文中关键一段:在江户幕府末期,蘭学者将该疫病翻译为“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出处:“国立国語研究所「病院の言葉」委員会『病院の言葉を分かりやすく:工夫の提案』勁草書房、2009年、54頁”)

“蘭学者”又是什么呢?江户幕府的很长一段时期,荷兰是唯一被允许与日本通商的国家,当时日本主要就是通过荷兰了解西方科学、文化、技术,西洋学术被统称为“蘭学”。所谓“蘭学者”,就是引进西方概念的学者。在引入西方概念时,他们大量运用汉字进行翻译。

“流行性感冒”估计就是19世纪的日本蘭学者的翻译品。这个翻译是怎么进行的呢?首先“influenza”一词来自意大利语,就是“影响力”的意思,此意不是指疫病传染力强,而是指疫病的根源:它来自星象、星体运动的影响,是某种来自上天的厄运或惩罚。在18世纪中期,这一表述传至英国。

日本蘭学者在对influenza进行翻译时,没有采用字面意思,而期望描述疫病的特征,即带有传染性、流行性的“感冒”。

“感冒”这个词在19世纪的日本肯定是指呼吸道感染疾病,但究竟有多严重,是多大程度的健康风险,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在中文世界里查“感冒”一词的语源,会有有趣的发现。


据《“感冒”一词源出官场》(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1088/2327972.html) 文章称,查遍古代中医典籍,并无“感冒”一说,而是称风邪、伤风等。感冒一词源头不在医家,而在官场,最早来自南宋,当时一位太学生陈鹄,以“感风”为由请假。感风,即“感”《黄帝内经》“六淫”之首“风”。文章称,此标新立异请假之风一直延续到后代。至清朝,官员请假称“感冒假”。

——“却说清代官员办毕公事请假休息,例称请“感冒假”。“冒”——透出也。“感冒假”作为一个意义总体,可作如是阐释:本官在为该公务操劳之际,已感外淫,隐病而坚持至今,症状终于爆发出面!故而不得不请假将养。”

不知道这个考证是否完全可靠。

还需要考证的是:1)“感冒”一词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传至日本;2)“感冒”这个概念在近现代何时被确立用来描述、对应“common cold”。

目前,我的大致判断是:

1、病毒性的严重呼吸道传染病influenza流入日本;


2、日本研究西方医学的专家开始考虑如何翻译influenza。


3、翻译过程中,未采用influenza的本义“(星体)影响”,试围绕合疫病本身的特征。


4、采用汉字概念,前面用“流行性”(“流行”+“~性”)表达传染特征,后面用“感冒”表达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可能在更早某一个时段由中国流入日本,待考。


5、“流行性感冒”作为西方舶来医学概念在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由日本流入中国。


6、“感冒”一直在汉语世界里被形容广义上的上呼吸道感染等相关疾病,但commoncold的病因及病原体是在1950年代才正式确立的。大概在这段时间前后,感冒(及伤风)被中文世界正式用于描述及对应common cold。


7、至此,用“流行性感冒”翻译influenza及用“感冒”翻译common cold的局面就固定下来。由于common cold是一个极度常见、症状并不严重、很容易自愈的呼吸道疾病,也使人们普遍认为“感冒”并不严重。


8、“流行性感冒”也因此被认为只是一个传播力度和或程度更加严重的感冒。在中文世界里,大部分人是无法区分“普通感冒”、“重感冒”或“严重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普通的流行性感冒”、“一般的流行性感冒”之类表述的含义的。


9、 因此,汉语社会由上到下(从政府到民间)对“influenza”这种与普通感冒性质完全不同的严重呼吸道疾病不加重视。且不仅如此,还会降低了公众呼吸道传染病的整体防护认识。


10、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韩国对“influenza”的正式名称均为对influenza的音译,“流感”只是仍然存在于坊间的俗称。而中国,influenza的唯一正式名称就是流感。


11、这个认知偏差会带来重大的公共卫生结果,可能影响不知道多少人的健康和福祉。而它可能源自一两百年前一个翻译西方医学的日本学者的一念之差。例如,如果influenza被翻译成“呼吸器瘟疫”,结果会全然不同。

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就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极大影响历史。

我不是该领域的专家,以上信息,还有待专业人士进一步考证。

这里,我呼吁对influenza“正名”,停止再使用“流行性感冒”这个具有重大歧义、降低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的词汇描述这个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

顺势再讲两个其他大家可能感兴趣的案例。

二、纳粹(National Socialism)

纳粹党(Nazi Party),德国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ie(NSDAP)。纳粹(Nazi),通常被用来描绘其核心意识形态“Nationalsozialismus”(National Socialism)的拥护者。

什么是纳粹党?历史爱好者可以脱口而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什么是纳粹/Nationalsozialismus/National Socialism?历史爱好者脱口而出:国家社会主义。

这个翻译是一个经典的错译。今天稍有政治学修养的人知道,Nation是民族,Nationalism是民族主义。所以,Nationalsozialismus的正确翻译是民族社会主义,而不是国家社会主义。

纳粹的体制只属于并服务于德意志人及雅利安人,不属于犹太人、吉普赛人和其他非雅利安的少数族裔。

国家(state)和民族(nation)是不同的概念。

这个“错译”来自哪里?——当然还是日本,然后引入中国。

比较有意思的是,日本人对此又有反思,见wikipedia的“ナチズム”词条:

——“日本では「国家社会主義」「国民社会主義」「民族社会主義」などと訳されている(国家社会主義ドイツ労働者党#名称も参照)。ナチズム期のメディアなどを研究する佐藤卓己は、これを「国民社会主義」と訳すべきと主張する。佐藤は、「国家社会主義」とするのは誤訳であり、現代ドイツ史の専門家で「国家社会主義」などと訳す者などいないと主張する。佐藤はさらに、「国家社会主義」と誤訳され続ける背景には「「国家」責任のみ追求して「国民」責任を問おうとしない心性」があると主張する。またドイツ近現代史専門の石田勇治も、「National」は「国家的ではなく、国民的あるいは民族的という意味で用いられています」と主張する。石田は、「ナチズムは国家ではなく、国民・民族を優先する思想」であり、党名を「国家社会主義」と訳すとそのナチズムの本質を見誤ってしまうため、日本語訳は「国民社会主義」とすべきと主張する。”

大意就是说,国家是国家,民族/国民是民族/国民,不是一个概念。不应该叫国家社会主义,应该叫国民社会主义或民族社会主义)。

在西方,country / state / nation有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文都被翻译成“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大概也有类似的情况,用“国家”这个汉字词去理解西方概念,一定程度上被限定了思维。用“国家社会主义”翻译National Socialism是完全错误的。这个概念性错误也舶来至中国,使得迄今中国人无法通过字面理解纳粹,也低估了纳粹种族主义的狭隘与可怖。

迄今,中国还很难理解西方对country / state / nation三个概念的区别。

不过,如果这个概念引进发生在21世纪,笔者相信中国的学者和翻译家不会犯当年日本人的错误。

三、“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Communist Party的Communist来自Communism,Communism可以追溯到拉丁文的communis,意为共同的、普遍的。英文词common(普遍的、共同的、共有的),以及法语词commune(英语亦有借用此词,指社区、公社、暗示共同的生活及共享的价值和信仰等)均同源。此词在主要印欧语里均可以找到,可以自拉丁语向前进一步追溯至原始印欧语(PIE)的kom-moy-ni,意为共同的、共有的、公共的、普遍的。是古代印欧文明最古老的概念之一。

Communism代表建设生产资料共有,不再存在阶层、国家,社会的共同社会。

对旨在实现Communism的政党就可以有很多翻译的方法,譬如,公党、大公党、大同党、公社党、公共党、共同党、社民党、社会党、公团党等。

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呢。当然还是日本。党员同志,以及认真学习党史的朋友们应该很清楚。

1862年,由日本翻译家福泽添瑜译创成汉字词“廾产党”,意为“开放财产所有权的党”;

1865年,旋久义一改正为“共产党”,意为“共同生产并且财产公有公用的党”,从此定词;

1880年代,“共产党”说法已在日本流行(尽管日本本土的共产党到1922年才成立);

1904年,朱执信(1885-1920,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革命家、思想家)在翻译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时,直接援引日译“共产党”,使“共产党”一词第一次在中文出现。

但此称法并未统一。到1920年,陈独秀还曾用“社会党”称呼。但随后,党的早期创立者逐渐归拢使用“共产党”的称谓,并在中共一大最终确立。

“共产党”最初来自日本译,最终舶来到中国。这个翻译侧重突出了对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这个维度,但却不能表述communism所追求的更广泛的共享价值及大同理想,因此不是完美的。如果回到历史当初,还可能有更好的选择,在共产党创立初期,反共人士也一直利用这个名称,对“communism”进行妖魔化(如“共产共妻”,),将communism贬低为朴素、粗俗的土地革命及公有主义,使得从社会精英到传统主义者都对communism持抵触态度。这个源自日本的翻译,有可能很大地增加了红色革命的成本和代价。而此种影响具体有多大,已经是一个无从评估的历史。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